中美體產對比 美國體育商業變現重現
美國體育產業激蕩百年,從興起到繁榮,誕生了全球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四大職業體育聯賽和全球領先的大型跨國體育管理公司。中國體育在政策、資本和消費需求的驅動下,正迎來黃金時代,各細分領域均有望誕生市值百億、甚至千億級別的公司。我們推出本篇中美體育產業對比研究,重現美國體育商業變現路徑,觀中國體育之大國崛起。
核心觀點:
美國體育經歷百年商業化歷程,中國體育尚處于產業化轉換初期。美國職業體育19世紀初就開始商業化進程,二戰后步入快車道,以職業體育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衍生產業專業化發展。第一個職業體育聯盟是1871年成立的國家棒球協會,1875年改名為全美棒球聯盟,聯盟制訂了各項規則,并開發聯賽市場。這種體制很快推廣到籃球、橄欖球、冰球等項目,最終形成了NFL、MLB、NBA、NHL等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賽。中國1994年才推出首個職業聯賽(甲A),但直到2005年才成立中超聯賽公司。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46號文拉開了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序幕,各路資本爭相介入,中國體育產業迎來十年黃金發展期。
對比中美體育服務業,五大細分市場尚待掘金。
1)體育賽事:美國職業體育2014年共創造收入369億美元,其中四大聯盟(NFL、MLB、NBA、NHL)獲得收入260億美元(占比71%),剩下的109億美元來自于美國足球大聯盟、大學生體育協會等。福布斯估計,NFL在2014年取得了96億美元收入,是英超聯賽的兩倍之多,主要來源包括電視轉播(60-70億美元)、門票銷售(10億美元左右)、贊助及合作伙伴和授權產品銷售(20-30億美元)等。中超聯賽預計2016年總收入5-7億美元,尚處于商業化的初期,空間巨大。
2)體育中介:美國體育中介市場發達,2015年體育廣告贊助總支出高達349億美元,誕生了世界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CAA和全球體育營銷巨頭IMG。中國絕大部分運動員經紀權受政府壟斷,專業化的體育營銷公司數量少、規模小,職業聯賽的繁榮將重塑體育中介產業。結合美國的經驗,我們看好擁有傳媒基因的綜合性體育娛樂集團。
3)體育傳播媒介:美國體育轉播渠道以ESPN、Fox、NBC等傳統付費電視為主,ESPN年收入超過100億美元。國內則是樂視體育、騰訊、PPTV三足鼎立,體育傳媒是體育產業中少有的能夠誕生千億級公司的細分領域,但新進入者或者小型平臺在現有競爭格局下發展艱難。
4)健身休閑:美國健身俱樂部擁有會員5,290萬人,總收入224億美元,其中最大俱樂部營收17億美元。中國健身付費意愿低,在20歲及以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僅有3.60%會選擇健身會所,健身俱樂部盈利微薄,短期內在休閑健身領域獲得商業化成功較為困難。
5)場館運營:美國體育場館委托專業管理公司經營,利用率超過60%,收入不僅有租金,很大部分來自廣告贊助和餐飲服務。中國的體育賽事、娛樂表演遠不如美國繁榮,大部分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均在政府,欠缺商業開發,目前經營最好的是北京五棵松體育館。當前國內體育場館專業化與市場化經營需求強烈,具有賽事組織、廣告營銷經驗的綜合型體育管理公司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我們依次看好職業體育賽事運營及俱樂部、體育傳媒、體育中介、場館運營、休閑健身等體育服務業細分市場。今年是體育大年,將舉辦歐洲杯、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同時也是中超商業化發展的元年,中超不僅拍出80億元的轉播權,而且多家俱樂部頻頻重金引援,整個聯賽的競技水平、上座率和收視率、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都在急劇提升,中國體育產業正在邁向全新的征程。
來源:網易財經



